清晨,山西省太原市,太原清和元“头脑”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王和茂为食客舀“头脑”。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
刘寿生的早餐标配是“单碗头脑+一两烧麦”,花费40元人民币。相比40多年前的五毛三,价格在涨,量也在变。“过去羊肉的克重是一两二钱五,现在我们加到了一两五。”太原清和元“头脑”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王和茂说,麻将大小的羊肉块,让不少食客大快朵颐。
每天五点,61岁的王和茂就和徒弟们开始准备“头脑”食材。起锅,待水烧开后依次加入羊肉汤、黄酒、酒糟、煨面,不断搅动锅底直至黏稠、细密。多年来,这是王和茂必须亲力亲为的事。徒弟们把莲藕、山药切好焯水,再将前一天用良姜、黄芪炖煮4小时的羊肉切块,一碗“头脑”的食材就配齐了。
厨师准备着“头脑”食材——山药、羊肉。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六点半,上年纪的“老太原”们拿着号码牌,等候第一锅热气腾腾的“头脑”出炉。一碟腌韭菜做引子,把着碗边吸溜一口,辅以二两黄酒,一股暖流从口腔灌入全身。再拿勺子舀一块煮得软烂的羊肉,夹一颗油滋滋的羊肉烧麦,蘸少许山西老陈醋,肉香四溢,回味良久。
除了《水浒传》描述的“赶碗头脑”,明代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》中也提到:“凡冬月客到,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,注热酒递客,名曰头脑酒,盖以避寒风也。”
员工准备着“头脑”食材——腌韭菜。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在太原“中华傅山园”,有段关于“清初六大师”之一傅山与“八珍汤”的记载:傅山隐居故里山西太原后,母亲一度体弱多病。为治母病,傅山选用羊肉、长山药、莲藕、煨面、黄酒、黄芪、良姜、韭菜八种食材,研制出“八珍汤”供母食用。其母多年食用此药膳,不但治好了病,且日益身强体壮。后来,傅山将“八珍汤”传授给一家回民饭馆,并易名“头脑”,“清和元”的名字也是从那时而来。
从头一年的白露到第二年立春,是喝“头脑”的季节,也是78岁的李春生最忙的日子。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中医养生·药膳八珍汤”的传承人,1962年便开始在清和元饭店工作,2005年至今,在中华傅山园膳食院从事“中医养生·药膳八珍汤”制作工作。
食客们在太原清和元排队购买“头脑”。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“我刚工作那会儿,在清和元喝‘头脑’就要排长队,一个是买票的队,一个是取餐的队,无论刮风下雪,人们热情高涨。”李春生说。做了一辈子“八珍汤”的李春生如今已有七八十个徒弟,他们散布在山西大大小小的饭店,传承着这门技艺。
在王和茂的记忆里,清和元最鼎盛时期,一早上能卖出1000碗“头脑”。如今,王和茂正打算成立“头脑”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。“傅山先生的技艺,不能断在我们这代手中,未来我还要多收徒弟,将它继续传承下去。”(完)
海口举办元宵游园会 市民游客“国风”中领略传统文化****** 中新网海口2月4日电 (张月和)雨雾朦胧,红灯簇簇。元宵佳节前夕,为期三天的海口元宵游园会3日在海口万绿园拉开帷幕,市民游客在节日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。 点茶、焚香、祈福、投壶、蹴鞠……游园会上各种古风活动引得市民游客纷纷驻足观赏,竞相参与体验古人的生活意趣。工作人员身着汉服青衫,头簪花、脚踏履,人过处,衣翩跹,与“国风集市”外围隔板上展示的宋时图画相映成趣。 “在自然环境下搭建这么漂亮的古色古香的文化场景,我觉得太棒了。”在游园会上展示点茶技艺的崔琭一然,从2017年接触点茶开始就喜欢上了这项传统技艺。她说,“许多人对点茶感兴趣,但不知道怎么做,包括服饰、香道怎么搭配,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古人的生活,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。” 2月3日,“我们的节日·元宵游园会”在海口万绿园拉开帷幕,图为市民游客观赏舞蹈《定风波》。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供图“过年的氛围很浓厚,节日的仪式感也很足。”海口市民符女士专程带着孩子来逛游园会,“想让小孩感受一下传统文化,平时背古诗未必能懂是什么意思,现场的灯笼和亭子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” 2月3日,“我们的节日·元宵游园会”在海口万绿园拉开帷幕,图为市民游客体验蹴鞠。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供图“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,我们希望通过在中国传统元宵佳节举办国风活动,满足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。”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王可说,海口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五公祠、海口骑楼老街、海瑞文化公园等等,下一步将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,通过改造提升变成市民游客日常休闲的去处,让海口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。 细雨渐停,花灯依次亮起。“梦华台”上,扮演苏东坡的舞者随音乐《定风波》起舞;祈福树下,红色的丝缎上写着“身体健康,吉祥如意”的美好祝愿;花灯长廊间,一排排暖黄色的灯笼映照着游人幸福的笑颜。(完)
|